top of page

蘊孕生 | 胡桂珍 女士

​文│王昱珺

出生於中國江蘇省的胡桂珍女士,平時被大家稱呼為張媽媽,與眷村有著不解之緣。

 

民國38年,張媽媽懷著大女兒,大腹便便的從海南島搭機來到臺灣,落地後即入住臺南女中附近的日本房舍裡,隨後輾轉住過彌陀、實踐村、勵志新村,可以說來臺後從沒有離開過眷村,就連如今也還是居住在眷村改建的國宅──勵志新城中。

 

回憶眷村生活,張媽媽說,她搬到實踐村時才20歲,那時實踐村的牆都是泥巴糊的,一到雨天就常常會漏水,所以都會跟鄰居一起用泥土持續補強破洞,之後比較有條件了才用水泥補強。那時眷村裡鄰居感情都很好,充滿人情味,張媽媽說:「大家的門都是大紅門加拱形遮雨棚、不會走錯家,縱使走錯也沒關係,吃完飯再回自己家也可以喔!」

 

令張媽媽難以忘懷的家鄉味,不僅來自於自家,也來自於眷村鄰里,例如:母親拿手的筍乾燒肉、鹹蛋蒸肉餅、手工搓湯圓,以及鄰居湖南媽媽的麵食料理等。

 

其中筍乾燒肉是張媽媽家過年必備的年菜,以前只要把紅燒肉做好,再放籃子裡掛在樑上,可以吃1~2個月都不會壞。而鹹蛋蒸肉餅則是張媽媽家最熱門家常料理。張媽媽說:「每次做鹹蛋蒸肉餅都會想到一家人跟著兒女、孫子、曾孫子一起在家裡吃,我們家幾乎二至三週就會在家裡做鹹蛋蒸肉餅,甚至兒女們還搶著包便當!」

 

雖然張媽媽提出的家鄉味,看起來很大眾,似乎是人人都會做的菜餚,但張媽媽說因為每人每戶的喜好與習慣不同,所以就算是簡單且大眾的料理,仍是充滿不同的風味,而對張媽媽來說母親做的永遠是她最懷念的家鄉味。

bottom of page